2010年,一个无比平凡的下午,因一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,湖北高速公路上的工人们只好停工,窝在宿舍里,他们三三两两地一起聊天、打牌,一个说:“今天挖出骨头了,有些麻烦。”
另一个倒没放在心上,一边摸牌一边讲:“这有啥,谁在工地上还没挖到过骨头呢,都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了,挖出来找个地方恭恭敬敬地葬了就行。”
的确,由于历史悠远长久,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挖着什么古代大墓也不是怪事,何况挖到白骨呢?
第二天一早,天气放晴,工人们也照常出工,来到了工地上,后面的人还没走近,就已经听见前面一片喧哗,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,连工头也来了。
只见昨天挖出的白骨的地方经过一整夜的风吹雨淋,松动的泥土都被吹散开来,而白骨堆就像无限复制粘贴一样铺开,密密麻麻层层叠叠,挤满了整个坑底……
2010年,正值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期间,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高速公路建设,为实现人民交通往来的高速化、便捷化而奋斗。
从宜昌通往巴东的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就是我国18条横向干线沪蓉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如此,它也是湖北省骨架高速公路网规划“陆纵五横一环”主骨架中的重要一环。因此从方案到施工,每个环节都被高度重视。
工程队为了把高速公路建设得更稳固,在黄华乡的一个山坡上修建地基,用挖掘机在地上挖坑,没挖多久,黄土间就浮现出一块白骨,不过,这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,工人们也并没有放在心上。
然而天公不作美,一场大雨突然降临,工人们不得不中止工作,等天空放晴再继续。
第二天雨停,工人们按时出工,可是当他们来到坑顶,却看到了开篇所讲的,无比惊悚的一幕!
大雨冲散了最上面的土层,坑里的东西出现在工人们眼前:是白骨!是一堆一堆数也数不清的白骨,它们相互交叠、缠绕,画面极其恐怖,令旁观者无不感到不寒而栗!
警方到达现场后也吓了一跳,立刻组织工人们一起把白骨先整理出来,而后进行清点,经过清点发现,这个土坑里竟然埋葬了三千多具尸骨。
因为白骨的数量过多,骨头上的痕迹也比较少见,警察有了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推断:这里应该是一个乱葬岗,而乱葬岗的形成则应该与上世纪的侵略战争有关,要么是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,要么就是一场激烈悲怆的战役。
于是警方立刻联系了有关部门的历史考古专家,等专家赶来后,先分析研究了现场白骨的特征和其他残留物,肯定了警方的推断——这的确是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乱葬岗。
那么,这个乱葬岗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?专家们开始着手调查,先是查询了许多史料,但却没什么收获,后来翻阅当地的县志,才找到了一些线索。
据该县志记载:1940年,国军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的将士驻扎在宜昌附近,那时正是抗日形势最激烈的时期,军队驻地周围的村庄常常被征用为后勤和医院使用,因此这些白骨生前非常有可能就是这支部队的士兵。
要知道,在抗日战争时期,宜昌作为川鄂咽喉的地位非常不一般——不仅是中国军队的后勤交通枢纽,还是陪都重庆乃至西南大后方的门户,是战事最酣之处。
接着,专家们查到了关键信息:1940年5月日军集结了30万兵力发动枣宜会战,1940年6月份宜昌沦陷,1941年,国军第75军预备第四师下辖3个团迁到黄花乡南边村,负责宜昌夷陵区一带的防守。
而在黄花乡,就曾有一个战地医院!由此,专家们得出结论,这三千多具遗骸就是当年预备第四师的将士们。
据记载,当时的国军师长还在村边买下了一块三十亩大的地方,专门用来安葬重伤不治的士兵。
最初,阵亡的士兵是能够分到一块土地被妥善地安葬的,但随着战争日益激烈,慢慢的变多的士兵牺牲,墓地渐渐就不够用了,为避免瘟疫,医院不得不将阵亡的士兵们分批,一批一批地埋葬在不同的大坑之中,再用石碑刻上每个士兵的名字,草草下葬。
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就如此在黄土中默默长眠了几十年,直到2010年,这块地被划为高速公路建设用地,来了施工队进行挖掘,才被世人发现。只不过此时,他们已变成了一片又一片骇人的白骨堆。
关于当年战事的残酷,我们大家可以参考一篇老兵回忆录——《回忆预四师在宜昌抗日的往事》,这是老兵易行锡关于当年战况的悲惨回忆。
老人在回忆录里写道:1941年11月某一天凌晨,大概是一点钟左右,国军第四师接到命令要与日军开战,之后便立即出动,夜袭日军在沙坝店的据点。
到两点钟,主攻团第十团已经成功进入了预定区域,工兵排负责上前排除日军设计的层层障碍。他们先小心翼翼地来到阵地边缘,使用虎口钳弄断日军用来防护的铁丝网,以便撕开一道口子,进入日军阵地。
虽然第一道、第二道铁丝网都顺利冲开了,但在攻破第三道铁丝网时,一个不慎就触发了警报,一瞬间,全团一千多名士兵暴露了位置。
为了争取主动权,团长立刻下令马上主动进攻,在冲锋过程中,无数战士当场阵亡。历经两次冲锋,已有一半的将士阵亡,三营长终于带领50多人从侧面接近日军阵地,但终究寡不敌众,50名将士和日军同归于尽。战斗结束后,第十团进行了清点,全团仅剩下13人。
到第二天天亮,日军开始检查我方阵亡战士的尸体,只要发现还没死透的就补上一刀,不留任何一个活口。
其中只有一个叫刘帮锐的战士躲藏在几个阵亡战友身下躲过一劫,幸免于难,并趁天黑逃回了师部。
预备第四师就这样驻守在南边村一带长达4年时间,期间牺牲了三千多名抗日将士,而他们就被埋葬在的野战医院后面的山坡上。
根据易老先生回忆,日军当时封锁了我军的运输线,使得我军医疗用品奇缺,重伤将士几乎无药可医,最开始,死去的将士还能用白布包裹一个个下葬,后来阵亡者实在太多,就只能几个人,甚至几十个人用一个坑,把姓名都集中刻在几块大石碑上,有一块甚至刻了800多名士兵的名字。
最后,国军的这支军队因为被日寇包围,逐渐和外援失去了联系,不得不后撤到国军势力区中,放弃了阵地。而这片墓地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这边,又因为战争原因,这段悲惨历史只在县志中留下了一点记录。
中国人一贯安土重迁,讲究一个传承,尤其在乎死后要入土为安,有子孙祭拜,香火旺盛。
然而这些保家卫国的军人为国捐躯,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土地,死后却连自己的棺冢都没有,更无人祭拜,令人唏嘘。
好在湖北省政府在得知后,用了数个月的时间将这些将士们安然地请出来,用骨灰盒装好,送到了专门的烈士陵园里,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哀荣。
比如官伟勋老先生也曾写过一篇类似的回忆录:同样是上世纪40年代,在我国青岛,日军堂而皇之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兵营。高高的围墙里有一座高大的炮楼,经常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,那是日本兵在逼供!
他们为了获取军事情报,更为满足自己变态的发泄欲,几乎无恶不作:上老虎凳、泼辣椒水、用钉子钉手指、放狼狗咬人……我们的被俘军人就这样活受罪,而一旦没抗住酷刑,死了,就会被日本人直接拖出去,弃尸荒野。
不仅如此,日本人还经常随意斩杀我们的同胞,再堂而皇之地把尸首挂在沟沿,以慑,以便让日本占区时刻处在他们的恐怖统治之下。
1943年的夏天,老先生亲眼目睹了极为恐怖和可憎的一幕:那天下午,在兵营东南的空地上站了一圈端着枪的日本兵,他们上了刺刀,围着一个大坑。
有两个日本兵拿枪押着一群衣衫褴褛、伤痕累累的八路军。日本兵端着枪,吼着让八路军往坑里跳。
八路军不愿意,日本官兵就用刺刀去刺!逼着八路军跳进去。其中有一个被绑着的同胞趁机越过日本兵,向着东边逃跑。
日本兵急忙开枪,那位同胞已跑到东边,钻进了谷子地,眼看就要逃出生天了,炮楼上来了几个日兵,边骂骂咧咧边从垛口处伸出步枪,“嘭”地一声将他射倒,接着,一个骑着自行车的日本兵急急追去,在车后用绳子捆了那位同胞,将他拖了回来,在踹进坑之前,又狠狠地刺了几刀。
那些年,日本人就是这样在我们的土地上为非作歹,这样当着中国人民的面虐杀中国同胞!
没人知道这些被害同胞来自什么地方,姓甚名谁,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共同的爱国之心。
这些烈士牺牲时大多只有十几岁、二十几岁,在和平年代,正是在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年纪,正是人生画卷徐徐展开的美丽光阴。然而在遭遇侵略时,却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,人生的画卷尚未展开就被人撕毁了!
而像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,在整个日军侵华期间,还不知道有多少例!根据可查找的公开资料,抗战期间,国军伤亡321万人,其中阵亡131万人,我军伤亡60万人。
而中国平民,约有900万人死于战火。我们全国的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之上,相当于一些国家的总人口。
即使心碎,我们也要承认,这些被集体埋葬的士兵甚至是相对而言比较“幸运”的——他们至少有黄土覆盖,与战友相伴,长眠在祖国的土地上。因为,在抗日战场上,更多的士兵暴露在荒野下,遗散在异国他乡,遗骨零落,无处安放。
但百年前,我们经历了最惨无人道的侵略,至今为止,我们还有很多英雄躺在乱葬岗里,没有栖身之所,没有人祭拜,这种悲壮,叫人无法言说。
可我们能拥有如今的幸福生活,都应当感恩先烈们的流血牺牲,因此,当如此残酷的事实出现在眼前时,我们肯定要搞清楚这些烈士是因何而死,死前又经历了什么,要让他们的光辉事迹,重现祖国大地,并深深地把这一切刻在心上,永不忘怀。
当年,面对日寇铁蹄入侵,他们站出来勇敢战斗,英勇献身,用自己的血肉重铸新的长城。如今,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更要永远铭记,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
我们要做的是铭记历史,砥砺前行,努力奋斗,建设更美好的家园,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人民不被欺负,只有这样才可以杜绝历史悲剧的再次上演,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向抗日先烈们致敬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